《衢州日报》:从老党员的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 衢职院“九仟”采风团走近“银丝”党员

发布者:宣传部1发布时间:2021-03-18浏览次数:1557

《衢州日报》2021年3月18日报道 通讯员 欧阳洪萍 骆黎阳 文/摄

“朱老先生在这本党章的扉页写下:‘希望你们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美丽富强国家。’勉励我们青年一代坚定信仰、奋勇向前。”3月15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旗仪式上,“九仟”采风团成员刘亚歌手持一本鲜红的党章,向同学们讲述了老党员朱一民“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红色故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党员故事是衢职院“九仟”采风团记录的众多党员故事中的一个,而朱老先生故事的记录人就是刘亚歌本人。谈起这次采风活动带给他的感受,他说“听当事人讲当年事”这种形式,让他深切感受到了党史的生动与鲜活。

一个讲,一个听 探路领航,上好小故事里的“大课堂”

“九仟”采风团由衢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和年轻党员教师组成,采风团的名字来自他们最具特色的时代标签——“90”后与“00”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成立“九仟”采风团的初衷就是为了“写身边事、记身边人”。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这群年轻人策划了“百人话百年”采风活动,发动50名采风团成员对话自己身边的50位老党员,希望用“沉浸式”的方式记录、学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书写普通党员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他们走近身边的老党员,一个访,一个谈,一个讲述党的披荆斩棘,一个记录党的辉煌崛起,在跨时代的精神对话里共筑百年信仰。

采风团团员李志博采访的是同村的老党员李先鉴。坐在自家门前的小藤椅上,李先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曾是温州市苍南灵溪镇东阳村的村支书,当年村子贫困潦倒,他号召村干部们自费买了扁担、锤子和箩筐等工具,一起上山挑石、下林踩路,硬是建起了水库,修出了20公里的马路。“没有一分钱工资,到过年还欠大家钱。”李先鉴说,当时干工作都没有收入,但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到一起,铆足干劲,“我们从树林、草地里开始挖,最后一条二十多公里的路硬是被我们挖出来了。”

李先鉴老人口中的“家长里短”让李志博记忆犹新:“当我坐在李爷爷身边,听他说起自己在艰苦年代的奋斗,我感到历史触手可及。红船飘摇是党史,战火纷飞是党史,而李爷爷一手的老茧也是党史。”

让采风团成员印象深刻的还有94岁高龄的霍维莲老人,她1944年入党,是衢州党龄最长的老党员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霍维莲背井离乡来到衢州,学着烧锅炉、炸矿石、挖防空洞,各种苦活累活抢着干。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老人在斗潭社区义务巡逻队一干就是30多年,几十年如一日。“霍奶奶不讲大道理,也不喊口号,但是你从她的娓娓道来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她克服种种困难,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员坚定的初心,也是我从霍奶奶身上学到最可贵的东西。”刘亚歌说道。

一个传承,一个发扬 讲好红色故事,是使命,也是成长

截至发稿,“九仟”采风团成员共走访了上饶、杭州、衢州等10座城市,55个不同地区(社区、乡镇),59位不同时期的老党员,实录文字超10万字,拍摄照片500余张,录制影音时长超30小时。

“我们正在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这些党员的故事,同时我们也会把这些带着签名与嘱托的党章传递给新党员,让老党员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刘亚歌介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传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从点到面,从滴灌到喷灌,采风团成员将以实录的红色故事为基础,通过师生结对的形式,查阅史料,以相应的时代、历史故事为背景,以心得对话形式进行思辨加工,并依托每周的升旗仪式,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开展“红色信仰青年讲”活动。

衢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姚钰表示,采风团在访谈中结识了许多的优秀老党员,“活化”了很多正在被淡忘的党史,也传承了宝贵的红色基因,擦亮了青年群体的人生底色。而这批年轻的党员指导老师,在对史料之“思”和与青年大学生之“辩”中,固本培元,强化了自身对党史的再认知、对新时代理论的再学习,更深化了对青年学子的思政引领和铸魂育人作用。一个传承,一个发扬,在小故事的思辨加工中汲取革命力量。

“着眼于厚植爱国情怀,立足于培植中国灵魂,发扬和传承红色精神,让青年大学生做有根的世界公民。”姚钰说,接下来,“九仟”采风团将践行青年群体的时代使命,着眼于衢州本地,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乡村、企业等地,走向“红色”,探访老党员,传承好、发扬好老一辈的红色记忆,探寻波澜壮阔下的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