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释放发展动力 回应民生关切 ——党代表热议党代会报告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4-09浏览次数:779


《衢州晚报》4月9日报道 记者 徐双燕

  昨天上午9点,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幕。高屹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七届委员会作《牢记殷殷嘱托 加快追赶跨越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的报告。

  “打好富民惠民组合拳,加快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充裕百姓钱袋子。办好群众身边事。织密社会保障网。构筑区域大平安。”报告中提到一系列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事项,让党代表们感触颇深、喜从中来。

  ●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高屹同志的报告,立足实际、高屋建瓴,让我倍受鼓舞、深受启发。”市党代表、开化县音坑乡党委书记胡月根表示,面对未来要闯、要拼、要干的五年,市委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指出,要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这为衢州、开化和音坑未来的发展路径找到了主线,“接下来,我们就是要按照市委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好报告精神,带领铁打的队伍,以铁的服从、铁的作风,管用的办法和亮眼的实绩,将市委发展蓝图在开化、在音坑落地。”

  乡村振兴是胡月根关注的焦点。

  “报告指出,要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乡村产业、打造美丽环境、促进强村富民。这与省委日前出台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的精神高度契合。”胡月根认为,乡村振兴涵盖多个内容,在打造美丽环境上,必须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做好“点线面”相结合:面上要干净整洁,线上要出彩,点上要精彩。在强村富民上,要做好“三个结合”,即先后、长短和大小结合:先后结合就是先富带后富,构建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共富综合体(共富联盟);长短结合就是要抓闲置劳动力的摸排和针对性培训,推动增加就业和创业(发展农家乐),增加长期性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发展短平快项目;大小结合就是做实“两山银行”,即村里和企业(尤其是国企)进行合作,通过收储经营一些村和农户的闲置沉睡资产,盘活后既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办好群众身边事,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来自衢化片区的基层代表万衢英感触良多。

  她说,社区稳定安全、居民安居乐业就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几年来,城市有机更新,让衢化2000多户老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居民们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真正让民生愿景成为了幸福实景。“希望未来五年,衢化片区的有机更新,能让澳博集团居民拥有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万衢英说。

  万衢英表示,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自己要更加深入到街巷里弄、深入到群众中去,察民情、知民忧、解民急、暖民心,进一步强化学习,向着两勤两专的目标迈进,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不断提高为基层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创“双高”强服务,为衢州发展贡献衢职力量

  “高屹同志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指引,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目标,擘画蓝图、规划路径、科学部署,整个报告站位高、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听了之后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市党代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须实深有感触,特别是报告中指出“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双高’院校”,“这更是让我们衢职人干劲倍增、充满信心!”

  “共同富裕根本靠发展,基础在教育。”徐须实说,衢职院作为区域职业教育龙头,将紧紧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创建“双高”院校这一目标,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力争在“十四五”末跻身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行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高水平的衢职力量。徐须实表示,在服务衢州经济社会发展上,当前要着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着力提高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强化“俯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主动对接衢州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衢州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办什么样的专业”思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重塑专业群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作体系,大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大力引导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毕业生留衢就业率达到35%以上。

  二是着力提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举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开展常态化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行动,以博士创新站、科研创新团队等为载体,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力提升对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的质效,为衢州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澳博集团力量。

  三是提高社会培训的质量。在现有农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退役军人学院等平台基础上,积极承担“共富学院”建设任务,系统谋划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工程,建立精准高端培训体系,加大对新产业工人、工匠、“新农人”的培训力度,年社会培训量达到1.8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好高职院校在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推动高质量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赋能共同富裕中的职能作用。